高市府認定林全誠與蘇志榮「文化資產保存者」 並以特展呈現傳藝之美

【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】經由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大會通過,高市今年新增登錄二項認定的二位文化資產保存者,分別為「刺繡」林全誠藝師與「布袋戲偶盔帽製作技術」蘇志榮藝師,30日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舉行頒證儀式,並於高史博展出兩位藝師的「繡冠群倫」特展,具體展現港都在地文化能量與傳統藝術之美。

左起高史博館長李文環、蘇志榮藝師與林全誠藝師,在特展區合影。(記者吳峙嵩攝)

高史博表示,目前已登錄37項無形文化資產項目,4項文化資產保存技術,總共指定51名保存者,30日由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頒發登錄證書,並邀兩位藝師的家屬、親友觀禮,分享他們在傳統技藝領域的傑出表現。

「繡冠群倫」特展中有關林全誠藝師的刺繡作品。(記者吳峙嵩攝)

高史博又說,刺繡具備悠久歷史與多元化的表現形式,這次高雄傳統工藝新增「刺繡」項目,認定林全誠為保存者,他的刺繡技術結合色彩及形式的運用,反映常民生活美學。林全誠出身旗津龍鳳繡莊,技藝師承其父林清水,從事臺灣刺繡已近一甲子。

林全誠藝師在其刺繡作品前留影。(記者吳峙嵩攝)

他堅持以手工刺繡,擅長宗教繡品人物臉部的「開臉」、高繡與金蒼平繡技術,並嫻熟神衣、八仙綵、桌裙、頭旗等傳統宗教繡的工序與技法,獲選以刺繡文化做為高雄文化資產保存者,實至名歸。
林全誠表示,台灣刺繡淵源來自對岸,他也常赴大陸與蘇繡、湘繡等業界人士交流,自台灣經濟騰飛後,講究手工的刺繡業,大半移往當時工資低廉的福建沿海,但大陸改開多年後,原先的四大名繡,幾乎統一成為「機繡」,所謂的電腦繡,手工刺繡不見蹤影。
他認為,台灣刺繡的強項,在於宗教內容的繡品,這一點在對岸消失殆盡,因為上世紀的政治動盪,不見容於共產體制,反倒成為台灣繡品的特色。尤其近年要尋找手工刺繡的精品,全台三位刺繡藝師包括林全誠在內,炙手可熱。
另一位以布袋戲偶盔帽製作技術,而獲選為保存者的蘇志榮藝師,業界人稱「紅燈師」,以長期現場觀察、演出體悟及自學過程,累積製作經驗,精通完整的盔帽製作工序,具備獨特技法及設計製作文化脈絡。

「繡冠群倫」特展中有關蘇志榮藝師的布袋戲偶盔帽作品。(記者吳峙嵩攝)

他所製作的布袋戲偶盔帽,曾獲黃海岱、黃俊雄等著名布袋戲師,以及具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身分的團體,像是「明世界掌中劇團」及「長義閣掌中劇團」等多家布袋戲團的青睞使用,就能了解蘇志榮在這項技藝的地位,無人出其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