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大學藝文雙聯展 當AI遇見余光中

【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】29日為農曆九九重陽節,也是詩人余光中冥誕,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以詩意向大師致敬,舉辦《AI、詩與光影:當「靈光」遇見「陽光」》雙聯展,為中山45週年校慶揭開序幕。
中山大表示,這項展覽由「人文科技週」與「數位人文與AI藝術潛力國際研究群」共同策劃,即日起至11月7日,在該校360藝文空間登場。策展團隊以AI生成藝術與互動裝置重新詮釋余光中的詩作,探索在科技普照的時代,人類創作那份不可取代的「靈光」;或是用詩句和攝影銘刻季節遞嬗、光影變幻所帶來的身心感受。

中山大學以詩意向余光中致敬,舉辦《AI、詩與光影:當「靈光」遇見「陽光」》雙聯展,校長李志鵬(右二)到場參觀。(記者吳峙嵩攝)

中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策展人之一羅景文指出,展覽分為《靈光「現」場:文藝家與他們的產地》與《縮時顯影:季節光影印象》兩大展區。《靈光「現」場》由藝術家陳昱榮、謝福音與中山大學研究群共同創作,他們以詩人余光中的作品為靈感,結合AI生成圖像、聲音轉譯與互動裝置,讓觀眾在詩的語境中身臨其境。

雙聯展以AI生成藝術與互動裝置,重新詮釋余光中的詩作,探索在科技時代,人類創作那份不可取代的「靈光」。(記者吳峙嵩攝)

《縮時顯影》則由中山大學南嶼詩社與文學院師生共同策展,以「複色光」、「光閘」、「菲林」、「失焦」四個篇章,詩人觀照環境或自身,將四季的光影變化和生活輪轉,化作展覽現場的季節印象與情感密語。
走進展場,3件以詩人余光中為靈感,結合AI的作品極具互動性。〈冷雨低迴〉取材自〈聽聽那冷雨〉、〈雨聲說些什麼〉等詩作,透過聲音辨識與影像轉譯技術,將詩句節奏轉化為聲波與水紋,讓觀者彷彿置身於詩人筆下的雨幕之中。
〈To be〉以余光中對「存在」的哲思為出發點,運用生成式影像與互動投影,透過觀者的移動與凝視,讓詩意在光影交錯間不斷生成、流動與消逝,呼應詩人對生命流變的探問。〈花韻流影〉則取材自余光中〈水仙操:弔屈原〉將「水仙」與「操」分別象徵形象與樂律,融合彩繪、聲音與AI演算,讓畫布上的花影隨之閃爍、變幻,展現科技如何成為詩意延伸的載體。
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認為,以藝術回應科技浪潮,是校慶最具人文溫度的禮物。「大學不僅要引領科技發展,更要滋養人文深度。」他說,在AI普及的時代,創作的靈光與感性,依然無可取代。
羅景文也說,中山大成立「數位人文與AI藝術潛力國際研究群」,正是希望在AI時代探索人文創作的新可能。在創作的過程中,追求的絕非AI所帶來的「機械複製」與效率,更不希望創作者被技術的洪流所淹沒。
因此,這項雙聯展的核心,是關心如何在人機協作的過程中,發展出全新的藝術模式,展現創作者的個人特色與獨特風格,培養能「實現藝文創意與科技深度交融」的未來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