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德大黃魚體驗推廣中心落戶北京

10月8日,北京寧德大黃魚體驗推廣中心在京正式成立。活動匯聚了政商學界及文化藝術界眾多嘉賓共同見證「中國大黃魚之都」的優質產品正式登陸首都市場,標誌著京閩兩地產業合作邁出堅實一步。
蕉城區政協副主席、蕉城區大黃魚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常務副組長王致棟在活動中介紹,寧德坐擁三都澳潔淨海域,傳承近40年的生態養殖智慧,如今大黃魚年產量已突破20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80%以上,是端穩中國老百姓「魚盤子」的重要力量。「全國每銷售10條大黃魚,至少有8條來自寧德」,蕉城區不僅重現了古籍中大黃魚「黃色如金、瑩潔如玉」的天然特質,更通過科技賦能與全鏈條精細管理,確保了其卓越品質。
正如明代藥聖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所記載,大黃魚有「安心神、益氣、健胃」之效。如今,榮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與綠色食品雙重認證的寧德大黃魚,已成為現代漁業科技與千年食療文化完美結合的典範,被譽為「舌尖上的黃金」。
本次體驗推廣中心的成立,是寧德市深化產業「七大行動」、推動品牌走向全國的關鍵一步。其運營實體「默意寧德鄉宴」將致力於把這份凝聚自然饋贈與匠心的東海美味,高效、新鮮地送上首都市民的餐桌。
活動現場,一位剛品嚐過大黃魚的北京市民張女士分享了她的感受:「一直聽說寧德大黃魚名氣很大,今天嘗了之後確實名不虛傳。魚肉特別鮮嫩,有一種天然的甜味,和平時吃的冷凍魚完全不一樣。以後在家門口就能吃到這麼正宗的海鮮,真的太方便了,下次要帶家人一起來!」
從深海網箱到首都餐桌,寧德大黃魚正以其過硬的品質與獨特的風味,成為連接寧德與北京的「黃金紐帶」。這條「魚」所帶來的,不僅是一道美味健康的佳餚,更是京閩兩地深化合作、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的鮮美滋味。(褚子強)

來蕉城八都,邂逅一場「古韻與海味」的浪漫之旅

金秋送爽,丹桂飄香。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的雲淡村與下汐村,如兩顆鑲嵌在三都澳畔的明珠,正以「古韻新姿」交相輝映的姿態,向世人展現著山海交融的獨特魅力。這兩座隔海相望的古老漁村,在新時代的浪潮中,共同譜寫了一曲鄉村振興的動人樂章。
雲淡村,坐落於霍童溪與內海交匯處,村民世代「向海而生」。這裡的「雲淡海蠣」與「生蠔」聲名遠揚;相鄰的下汐村,因「雲淡門下、潮汐舒緩」得名,早在清代便以「插竹為標」首創「竹蠣」養殖,奠定了「海上牧場」的雛形。如今,兩村依托海洋資源,大力發展生態養殖,龍鬚菜、大黃魚等年產值突破百萬元,成為漁民增收的「藍色寶庫」。


漫步於青石板路,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。雲淡村保留著十餘幢明清古民居,鄭氏、林氏、游氏宗祠見證著千年家族的開拓史;下汐村則留存青磚黛瓦的古建築群,村口的古水榕枝葉葳蕤,被村民虔敬地視為「海上守護神」,與寺廟、宗祠一同守護漁村記憶。
更令人動容的,是兩村傳承的獨特民俗。雲淡村每年端午舉行「平安龍舟競渡」,神銃震天,蠶豆酒驅邪,完整保留母船「巡海洗港」的古禮;下汐村中秋之夜的「曳石」活動,壯漢肩套粗繩,拉動數百斤竹石轟然對撞,火星四濺、吶喊震天,重現戚家軍大破倭寇的壯烈場景。這些古老儀式,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,更是對民族精神的血脈傳承。


除了豐富的民俗活動,兩村還保留著其他珍貴的文化遺產。雲淡村現存雲淡土主宮、明朝監察御史陳宇墓等文物點,革命戰爭時期還湧現出林堅等十七位革命志士,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紅色印記。下汐村則留存著「太古碼頭」遺跡,英式纜樁見證著這裡曾作為「海上絲綢之路」重要節點的繁華往昔,民國時期的黃魚鯗正是通過這個碼頭遠銷東南亞。


如今,隨著「美麗鄉村」建設推進,兩村面貌煥然一新。雲淡村的海濱大道、雲淡大橋、人民廣場相繼竣工;下汐村建成濱水步道照明系統等民生工程。昔日「夜不出戶」的漁民,如今沿2.3公里燈光步道散步、跳起漁家廣場舞,生活品質顯著提升。
立足資源優勢,兩村正奮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。雲淡村通過「嶼上之春」民俗文化節吸引遊客;下汐村試點「漁旅融合」生態養殖,發展濱海民宿與觀日平台,打造沉浸式漁家體驗。隨著G237公路、溫福高鐵等項目推進,發展前景愈加廣闊。
這個金秋,不妨走進八都鎮的這兩個漁村,漫步雲淡村海濱大道,品嚐現撈海蠣的鮮甜;或駐足下汐村觀日平台,感受曳石吶喊的激情。在探訪明清古厝的斑駁時光中,觸摸千年海洋文化的脈搏;在參與非遺龍舟與民俗活動時,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。
山海相擁處,古老的漁村正以歷史為基、以振興為筆,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發展新篇,靜待每一位來訪者,收穫難忘的金秋記憶。(褚子強)

畬族姑娘非洲開麥 異國他鄉綻放光彩

近日,「清新福建」文化和旅遊推介會、「茶和天下·閩茶雅集」活動在坦桑尼亞最大城市達累斯薩拉姆成功舉辦,來自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的畬族姑娘們也參與其中。她們以歌傳情、以服為媒,充分展現寧德蕉城的獨特畬味。


過程中,國家級項目畬族民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雷清梅獻上代表性曲目。在「清新福建」文旅推介會環節,她演唱了畬族傳統民歌《採茶歌》,將閩東茶山的清新韻味帶到非洲大陸;在「週末戲相逢」文藝演出環節,她演繹了原創新畬歌《畬家山水遙》,以現代旋律傳遞畬鄉風情;而在「天涯共此時」中坦詩會環節,她特別演唱了為此次出訪全新創作的畬語歌曲《中秋謠?同心曲》。這首由她親自作詞、作曲並演唱的歌曲,以「中秋的月照過來,民族團結笑開懷」等真摯歌詞,表達了對中坦友誼的美好祝願,也打動了在場的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官員。


除歌聲之外,她還帶去了各類畬族文創產品進行展示,讓當地民眾近距離感受畬族文化的視覺魅力。活動期間,她還前往桑給巴爾島,向當地民眾及小朋友介紹畬族服飾與民歌,並現場教唱簡單畬歌曲調。身著特色服飾的畬族姑娘成為街頭一道靚麗風景,不少當地民眾連聲稱讚「nice」「beautiful」,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異國他鄉綻放光彩。
此次交流活動通過歌、服、禮、藝等多維度呈現,不僅生動推介了福建文化與畬族非遺,也進一步增進了中坦兩國人民之間的情感互通與文化共情,為中華文化「走出去」寫下了生動註腳。(褚子強)

猴盾村上演「畬韻狂歡」

隨著假期的到來,蕉城區各旅遊景區人氣火爆,迎來了大批遊客。其中,八都鎮猴盾畬村的「6天連嗨」畬族文化狂歡活動,成功吸引了八方來客的目光,為遊客帶來了一場深度沉浸的畬鄉風情體驗。


此次活動內容豐富,形式新穎,晝夜聯動,讓遊客從早到晚都能盡享畬族文化的獨特魅力。白天,遊客們在村口品嚐到熱情的迎賓茶,在歡快的節奏中躍動竹竿舞;精彩的主題演藝、原生態的畬族對歌教學,讓遊客不僅是大飽眼福,更有機會親身參與。與身著美麗「鳳凰裝」的畬族姑娘合影,品嚐地道豐盛的畬家宴,成為眾多遊客的必選項目。同時,匯聚了地方特產的鄉村集市與非遺手作體驗,也讓遊客在遊玩之餘,能將一份畬鄉記憶帶回家。
當夜幕降臨,猴盾畬村更是別有一番風味。璀璨的夜遊活動結合消費券購物,點燃了遊客的夜間消費熱情。而兩場別開生面的篝火養生火鍋派對,則將活動氣氛推向高潮。遊客們圍聚在溫暖的篝火旁,品嚐著特色養生火鍋,歡聲笑語與畬族風情交織,構成了一幅溫馨而熱烈的鄉村夜遊畫卷。


來自北京的蔣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興奮地表示:「我是受朋友邀請特地前來,這裡的風土人情讓我非常驚喜。畬族同胞的服飾太有特色了,而且他們非常熱情好客,這次出行體驗感極佳!」首次來到畬村的羅源葉女士也感慨道:「第一次來就體驗了畬族婚嫁習俗、吃了熱鬧的流水宴,活動內容非常豐富,真是大飽眼福,不虛此行!」
據悉,猴盾畬村通過此次「文化+旅遊+體驗」的深度融合模式,不僅有效展示了畬族傳統文化的絢麗多彩,提升了遊客的參與感和滿意度,也進一步推動了當地鄉村旅遊的發展,為蕉城區文旅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(褚子強)

月滿蕉城,琴聲悠揚

中秋月圓夜,琴聲頌華年。10月4日,蕉城夜市燈火璀璨,人潮湧動,「週末戲相逢」暨「琴韻蕉城」慶中秋頌祖國口琴專場音樂會在此深情上演,為市民與遊客帶來了一場高水準的藝術盛宴,以悠揚琴韻寄托家國情懷,共慶佳節。


現場,多位口琴賽事冠軍及優秀演奏者傾力演奏,曲目編排豐富多元,既有經典傳承,亦有創新演繹。音樂會在蕉城區口琴協會的口琴大合奏《萬里長城永不倒》中拉開序幕,激昂的旋律瞬間點燃現場氣氛,展現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。
隨後,各位演奏家輪番獻藝,精彩紛呈。更有亞太口琴節冠軍和華夏口琴節冠軍們獻上《一步之遙》《城裡的月光》《Gypsy Medley》等經典曲目,旋律優美動人,情感細膩深邃。音樂會還別出心裁地融入了古箏元素,一曲《彝族舞曲》清越婉轉,與口琴之聲形成巧妙對話,贏得滿堂喝彩。演出在深情恢弘的大合奏《友誼地久天長》中圓滿落幕,悠揚的琴聲在夜空中久久迴盪。
此次活動不僅以音樂為媒介,豐富了市民的節日文化生活,營造了濃厚的中秋團圓氛圍,更以藝術的形式表達了對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願,奏響了新時代「琴韻蕉城」的動人樂章。(陳菱舟)